亚杰资讯

北京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暨摇篮互访活动 —— 走进京微齐力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9-26
浏览: 166


主视觉.jpg

2025923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中关村亚洲杰出企业家成长促进会、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亚杰商会和京微齐力共同承办的走进京微齐力摇篮互访活动成功落下帷幕。此次活动紧密围绕青年人才及其企业发展之需求,采用以线下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汇聚了半导体、新材料与医疗、机器人等多学科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与专家,积极开展跨界交流活动。摇篮学员、9位青托人才80余人参与,其中60余人线下参与到本次活动,线上20人参与

图片7.png

议程在京微齐力展开。京微齐力CEO王海力,以《二十年磨一“芯”——FPGA芯片团队的坚守与破局》为题,展开了一场兼具技术深度与企业温度的分享。他从企业创立之初的“至暗时刻”讲起:彼时国内FPGA芯片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超90%,技术封锁下的研发团队连一颗可用的测试芯片都难以量产;而当镜头切换至今日,京微齐力不仅完成了累计超7亿元的融资跨越,更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国内少数掌握FPGA全产业链自主技术的企业之一。分享中,王海力以“技术解码+产业叙事”的方式,抽丝剥茧般呈现FPGA芯片的战略价值——作为“数字电路的万能积木”,其可重构特性贯穿通信、AI、工业控制等领域,更是算力中心、人形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场景的“神经中枢”。

 

而京微齐力的突破之路,正是一部“从0到1”的技术攻坚史:团队啃下EDA工具链自主化的“硬骨头”,打破国外软件垄断;22nm工艺下实现“千万门级到亿门级”的产品迭代,性能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其正在研发的产品未来可应用在智能算力中心、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用“中国芯”为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从实验室里的彻夜调试,到生产线上的参数校准;从被客户质疑“国产芯片稳定性”的焦虑,到拿到首批订单时的喜悦——王海力用一个个真实的成长注脚告诉在场青年:“硬科技的创新没有捷径,二十年的坚持,不过是把‘做中国人自己的FPGA’这句话,刻进了每一行代码、每一版流片、每一次迭代里。”这场兼具技术厚度与精神力量的分享,不仅让“摇篮同学们”看清了FPGA芯片的产业图景,更深刻触摸到中国硬科技企业“破局突围”的精神密码。

图片5.png

此后,会议进入主题分享环节,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以《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为题展开深度阐释。他系统提出“企业需求牵引与高校科研赋能双轮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范式,针对硬科技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这一共性痛点,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视角给出破题路径,为破解高端技术人才短缺困局提供了兼具理论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性的新思路。

 

继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人事部张琳对《经开区“人才十条”2.0+政策》进行权威解读。张琳处长表示:经开区将以政策迭代升级为契机,持续完善硬科技企业与创业团队的人才要素支持体系,在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大精准赋能,为国产替代战略推进与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注入强劲政策动能。

 

随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国投资管部辛梓铭从资本运作维度切入,以《亦庄国投的人才与产业投资策略》为主题展开专业剖析。她鲜明提出“投资硬科技就是投资未来产业主导权”的核心观点,重点阐释亦庄国投在人才项目与产业赛道布局中的筛选逻辑——既关注技术突破的“硬核度”,更看重团队构建技术壁垒的持续能力与价值成长的长期韧性。这一论述为参会学员深化“资本反哺产业、产业滋养创新”的认知提供了极具洞见的实践参照。


图片6.png

主题分享落幕后,一场围绕《“破局・成长:解锁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密码》的深度沙龙随即开启。京微齐力 CEO 王海力、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微进化医疗 CEO 齐烨、盛星医疗创始人禹浪、芯魔方科技创始人张超然、御风翱翔科技 CTO 胡倩等产业界领军者与学术界专家,携手现场 9 位青年托举人才(简称 “青托人才”)共同参与研讨,重点聚焦三大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其一,探索除政府基金与风险投资外,易被忽视或低估的多元资源获取路径;其二,剖析 AI 对行业的重构性影响,以及企业智能体的具体打造逻辑与落地路径;其三,分享企业家在成长历程中,破解 “黑暗时刻” 的实操方法与应对策略。

此次走进京微齐力的活动,旨在希望各领域创业者能够跨界链接,寻求共同成长新机会。未来,亚杰商会将继续聚焦摇篮同学们的核心需求,围绕 “文化创新”“硬科技突破”“产教融合” 等关键领域,持续组织更多优质的标杆参访、导师交流、资源对接活动,为各期摇篮同学们搭建 “向标杆学习、与同伴共进” 的成长桥梁,陪伴大家在创业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共同为中国创业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aama@machina.com.cn